聚焦质检院

善用技术语言,赢得品质信任——我院以专业担当助力外贸企业化解质量争议

发布时间:2025-07-02   浏览:219次  
       建院以来,我院致力拓展深化与国外机构的交流合作,推动检测认证结果国际互认,努力构建“一次检测、一次认证、全球通行”的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对国外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研究,帮助企业合规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应对挑战,为“中国创造”和“中国品牌”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2016年,我院成功协助桂林国际电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桂林国际”)化解澳大利亚市场危机,守住了约2.2亿澳元(折合人民币超11亿元)的市场份额,这一事件曾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南方日报、南风窗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时隔八年,桂林国际再次面临类似困境。我院再度挺身而出,以精湛的技术实力,助力企业化险为夷,捍卫“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
       危机再起,技术较量悄然展开
       2024年5月,桂林国际收到澳大利亚电缆协会(ACI)成员实验室(以下简称“澳大利亚实验室”)出具的SDI1010V产品不合格报告。根据当地协会规章,ACI拟将此事上报昆士兰州监管机构。一旦监管机构认可澳大利实验室的检测报告,涉及的相关线缆产品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会被禁售。作为桂林国际在澳销售的拳头产品,相关线缆产品年产值约3亿元人民币,近年在澳利亚的市场占有率均达到20%以上,市场排名前三,对桂林国际在澳生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回望2016年,桂林国际曾因竞争对手恶意举报和技术误判险些失守澳大利亚市场,幸得我院技术支持化险为夷。时隔八年,这家扎根海外多年的中国企业再次陷入质量争议困境。
       面对危机,桂林国际迅速行动,向ACI提出申诉,强调相关产品在企业实验室及国际认可第三方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均为合格,提请对方进一步核实检测数据。经多轮磋商,双方达成共识:澳大利亚实验室需向桂林国际提供测试报告及原始数据,并就报告争议与桂林国际作进一步的核查。解决了燃眉之急,接下来桂林国际将有可能迎战耗资巨大的法律纠纷。为寻求强援,他们第一时间联系了八年前的战友——广东质检院。
       以技服人,用专业实力化解质量争议
       接到求助后,我院迅速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服务团队。团队不仅汇聚了参与2016年事件的资深工程师,还吸纳了近年来引进培养的精通外语、熟悉国际标准的年轻技术骨干。
       团队首先收集澳大利亚实验室的原始报告和数据,并调阅了桂林国际SDI1010V产品历次检测记录。分析显示,该产品历年检测均合格,且与标准值存在较大余量。进一步与企业沟通后,团队发现,此次质量争议涉及的电缆产品非金属材料(绝缘和护套)配方近两年未变。若材料性能(如机械强度、老化性能、阻燃性)存在问题,同类产品应均受影响。然而,企业实验室、国内第三方实验室及澳大利亚相关实验室近两年的抽检中,仅此一例不合格。团队初步研判,导致检测结果争议的问题或许出在检测过程。
       团队仔细研究了澳大利亚实验室提供的实验视频,逐帧分析测试细节,结合实验室室温、南半球气候及纬度环境,发现关键问题在于燃烧试验是否关闭试验箱的箱体门。澳大利亚实验室出具检测结果的依据标准对此并无明确规定,但资深工程师指出,箱体门关闭与开启状态下,燃烧数据存在显著差异。澳大利亚实验室在测试的过程中采用了抽风措施,视频中的烟雾呈螺旋上升,显示空气对流明显,使得箱体内的本应恒定的空气容量产生变化,相关的操作或导致结果失真。经咨询我国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委员,相关资深专家也认可我院对标准测试方法的理解。
       期间,桂林国际将澳大利亚实验室抽检样品同型号规格、同批次的线缆,分别委托澳大利亚实验室和我院再次进行检测,两家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与桂林国际企业实验室的自检的结果均合格。这一结论为申诉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我院团队据理力争,最终澳方同意由初检实验室对检余的备样进行复检,复检严格按标准规范操作,桂林国际的技术人员可以现场见证,以复检结果为最终结论。2024年11月,复检结果出炉,样品合格!历时半年的危机至此圆满化解。
       回首半年历程,我院与桂林国际的技术团队围绕标准适用性、设备校准、温度控制、样品检查、燃烧时长等每一个细节,反复推敲,并与澳大利亚实验室反复沟通核实。无论是开门与关门的操作差异,还是燃烧试验的气流影响,团队都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逐一攻克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场国际贸易的质量争议以我院专业的技术支撑成功化解。
       赋能企业,护航中国制造扬帆出海
       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在构建产品质量信任、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2019年,我院与澳大利亚权威认证机构SAA Approvals建立了互认合作机制,成为其认可的测试实验室。企业可直接使用我院的测试报告申请澳新的产品质量认证,仅需补充简要文件由澳方审核发证,认证周期从常规的2~3个月大幅压缩至最快6周。对于已通过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检测的产品,企业仅需补充国家差异测试结果即可实现澳新市场准入。凭借定制化服务、法规追踪和技术辅导,我院推动广东多家企业实现对澳出口“零的突破”,覆盖电力、通信、新能源等相关品类。截至2024年,我院已累计出具澳新标准检测报告880余份。通过国际互认机制建设与本地化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模式,我院积极助力企业“走出去”,为中国制造拓展全球市场注入强劲动力。
       展望未来,我院将继续深化与国际机构的交流合作,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重点出口市场的合格评定要求,增强在国际认证和标准化工作领域的话语权,以专业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助力更多中国企业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强化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全球舞台上行稳致远,让“中国制造”熠熠生辉!(电器部、业务部 供稿)